時間:2022-09-22 16:16: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外科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在生命科學領(lǐng)域,他行走了超過半個世紀,他的名字卻很少為人所知。因為在他每一年的時間里,有超過10個月是在深山野林里、甚至是洞穴里度過的,為的是就近觀察動物的生存狀態(tài)。30年來,無不如此。他身著格子衫,背帶褲,他已經(jīng)年逾7旬,他的名字就叫――潘文石。
在科學領(lǐng)域堅守公益
他捧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前不久,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上,作為2010年科學研究類“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的獲獎?wù)?他手握水晶杯站在典禮舞臺上,站在大家崇敬的目光之中,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好像要掀翻百年講堂的屋頂。他沒想到,實在沒想到,難得回北京一次,竟然就站在了母校的講堂上;他還沒想到,臺下的學生們、老師們,所有的觀眾們都給予他如此深情的尊重和歡迎。
他說話了,現(xiàn)場頓時肅靜,他緩緩地說:“很高興得到這個獎。我始終認為,人活著要有一種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力量支撐我,從20歲到珠穆朗瑪峰直到今天,我仍然還熱愛我的這一事業(yè)?!?/p>
他始終認為,科學的世界應(yīng)該實事求是,不能人云亦云;他不懼怕,科學的世界不在權(quán)高位重,人多人少;他堅持真理,他的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在孤獨的戰(zhàn)斗中堅持到最后
他被譽為“中國熊貓之父”
上世紀80年代,他頂著巨大的輿論和壓力,憑著科學工作者的良知,用了整整3個晚上的時間,把自己在臥龍3年研究掌握的科學事實寫成了報告。在那個報告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砍伐森林,破壞環(huán)境,危及熊貓的生存環(huán)境,才可能導致大熊貓的生存出現(xiàn)危機。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中央就做出了停止建設(shè)圈養(yǎng)場的決定。在這場孤獨的戰(zhàn)斗當中,他堅持到最后。是的,他也看清了科學的世界,以及自己要堅守的信念。
1993年,秦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由于森林被肆意砍伐而變得更加惡劣,面對滿目瘡痍的秦嶺南坡,他坐立不安。秦嶺南坡呵,這是野生大熊貓的最后一片自然庇護所。他大聲疾呼要減少采伐量。8月,他聯(lián)合29位中外科學家寫了一封致國務(wù)院領(lǐng)導的信,力陳“秦嶺正在發(fā)生的生態(tài)危機和建議解除的辦法”。不到一個月,他就得到消息,同事從北京打來電話告訴他,國家已經(jīng)批準了,停止在秦嶺采伐,成立秦嶺長青自然保護區(qū)。
在廣西,他一待又是十幾年
他的思想超越了生命的思考
90年代初,潘文石無意間聽聞位于廣西的白頭葉猴已經(jīng)瀕臨絕境,外界相傳已經(jīng)絕跡,他心里一直牽掛。那么就到最需要他的地方去吧,他這樣對自己說。
他風塵仆仆地趕赴廣西,他去了解白頭葉猴的狀況。
“君子之室,何陋之有――1996年11月15日。”在廣西崇左縣羅白、板利兩鄉(xiāng)交界的弄官山區(qū),一個廢棄的軍庫,3間沒有窗戶的屋子,墻上東倒西歪的裂痕,室外用土坯壘起來的簡單灶臺,他用焦炭在墻上題寫了這樣的字跡,這是他在廣西崇左生活的地方。在廣西,他一待又是十幾年。每天,他帶著研究生對白頭葉猴的野外種群進行跟蹤觀察,一日不曾間斷。猴子早出晚歸,天一亮就要離開棲居地去四處覓食,天黑前再回到自己的山頭。經(jīng)過十幾年的研究,他們逐漸了解了現(xiàn)存白頭葉猴種群的數(shù)量、結(jié)構(gòu)和分布格局,為白頭葉猴的保護與管理提出了考察報告與規(guī)劃;摸清了白頭葉猴生物生態(tài)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其種群動態(tài)、社會行為、繁殖策略以及它們的棲息地、食物、社會組成和結(jié)構(gòu)等。他的科學研究之路又收獲了新的成果。
1996年,他接到荷蘭王室的一封來函,信里說他已獲得將由荷蘭王子頒發(fā)的保護野生生物金獎――諾亞方舟獎,邀請他攜夫人于當年11月1日到荷蘭旅游并到王宮領(lǐng)獎。這是一個在當今世界上極少人獲得的榮譽。此時,他還住在廣西扶綏杳無人煙的一個山洞里,每天以方便面和山泉充饑,對白頭葉猴進行科考。經(jīng)過慎重考慮,他提筆給荷蘭王室回信:“我非常感謝國王授予我獎?wù)?但是我正在開展一項新的科學研究,無法離開,能不能給我寄來?”王室回信說,我們很理解一個科學家時間的寶貴和重要,這個獎?wù)乱欢ㄊ悄愕?但是不能隨便寄出,我們會派一位大使到北京給你頒獎。
1997年4月,時隔了大半年以后,當他回到北京時,荷蘭大使也如約到北京為他頒獎。大使握著他的手,動情地說:“教授,您的故事就像諾亞方舟的傳說那樣,你所做的事情時刻都為著人類,你的思想已經(jīng)超越了物種與生命的思考?!?/p>
做讓世界更美的事
作為一名科學家,潘文石的心中,始終有一個美好的愿景:物種多樣、生態(tài)和諧、人民生活健康祥和的世界最終會建立起來。因為他相信,只要每個人都貢獻一點力量,整個世界就會越來越美。他常常對他的學生們說:“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應(yīng)當為周圍的人;我們的辛勤勞作不僅僅是為國家爭光,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全人類;保護自然不只是為了當代人的安全,更重要的是為了子孫后代?!?/p>
潘文石的故事啟發(fā)我們,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科學家?
我們需要有獨立研究精神的科學家。不依附權(quán)威,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勇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哪怕以一對十,也絕對不在謬論前妥協(xié)。
我們也需要秉持理性、深入到一線實踐中的科學家。潘文石多年來在條件艱苦的地方做研究,從來不在空中樓閣里寫論文,他說,論文再多,專著再多,評的職稱再高,對老百姓的生活有改變嗎?動物沒有得到保護,老百姓依然貧困,你寫那些論文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