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_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_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_各种少妇正面着bbw撒尿视频_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

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8 17:07: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

篇(1)

關鍵詞:數理經濟學;教學方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7-0163-0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for Mathematical Economics

Wang-Danfeng

(Dongwu Business School, Soochow University, Jiangsu, Suzhou, 21502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 analysis is late in China, which is learning and imitating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verseas and the domestics o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s and systems, whether the frontier mathematical economic models could be applied to China directly should be discussed. During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we should enabl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sense of framework-analysis using the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As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numerous, difficult, and complex,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improvement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

Keywords: mathematical economics;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一、 引言

日前,世界范圍內對經濟學的數理分析之風漸盛。對于經濟學研究及教學呈現(xiàn)的數理化趨勢,國內外都展開了爭辯。贊同者甚至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們認為,數學已成為現(xiàn)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在分析經濟問題時采用數理方法可以得到在純語言的定性分析中難以直觀得出的結果,它使得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表述更加準確精煉,且能將已有的經典經濟理論拓展延伸。而批評者們則認為,經濟學最重要的是注重理論思想的研究和傳播。數理模型過度建設和使用無益于理論的創(chuàng)新,也無法準確反映現(xiàn)實復雜且不穩(wěn)定的經濟活動。數理經濟學的本質是探討如何用數學語言準確、精練描述經濟學問題,并推敲通過數理分析而導出的數學關系式所表達的經濟學含義及揭示的經濟規(guī)律。在不脫離經濟思想本質的情形下,科學地應用數理工具,進行經濟理論的理解、應用和延伸,將有助于經濟學科的長足發(fā)展。

數理經濟學是一門方法論,它不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就分析對象而言,它可以是微觀或宏觀經濟理論,也可以是勞動經濟、產業(yè)經濟、公共財政等經濟學分支學科。因此,數理經濟學囊括了經濟學各個方面內容,也涉及到了非常多的相關數學理論和模型,內容極其龐雜。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了難度。國內關于數理經濟學這門課程也一直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通用教材,除了國內學者們編寫的少數教材之外,比較有影響力的是華裔經濟學者蔣中一編寫的《數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動態(tài)最優(yōu)化基礎》。有些高校直接采用了北美經濟學研究生的相關通用教材進行授課。教學內容上以學習和參照國外的教學內容為主。

針對數理經濟學覆蓋內容眾多、理論過于抽象、模型研究方法復雜等特點,筆者認為在進行數理經濟學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相關經濟學理論的精髓和核心思想,秉承從基本分析框架出發(fā)的思路,使學生掌握解決經濟學優(yōu)化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培養(yǎng)學生利用基本方法分析具體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把握數理經濟學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數理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資源以實現(xiàn)某個個體或群體最優(yōu)的學科。因此,數理經濟學的教學主要以如何實現(xiàn)最優(yōu)化為主線,從靜態(tài)分析、比較靜態(tài)分析一直沿伸到動態(tài)分析。在教學內容上應注重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運用經濟學基本框架進行分析

經濟社會中,微觀個體與宏觀總體都面臨著在有限資源及環(huán)境機制下實現(xiàn)自身最優(yōu)的問題。盡管由于參與方的行為表現(xiàn)、經濟環(huán)境及制度安排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流派,但是對經濟學現(xiàn)象進行研究分析的框架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一個規(guī)范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了界定經濟環(huán)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及進行評估比較等五個方面。(田國強,2005)任何數理經濟模型的分析都是建立在這個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礎之上。在學習時,首先明確模型的這五個方面特征,將有助于人們迅速理解這些看似復雜的數理模型所描述的經濟學涵義。

(二)學會設定切合實際經濟環(huán)境的數學語言

通常經濟學理論分析都包括三個部分:提出問題,確定研究目標;進行論證分析;得出論斷,給出政策建議。因此,在進行數理經濟分析時研究語言就需要經歷“經濟學語言——數學語言——經濟學語言”階段的轉換。分析問題是在明確了研究目標之后,要學會把現(xiàn)實中復雜多變的經濟環(huán)境、參與方的行為特征及制度安排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準確、精煉地表述出來。不同的經濟環(huán)境、游戲規(guī)則以及參與人的是否理性都是影響經濟結果的重要方面。學會用數學語言準確描述經濟背景及環(huán)境,是做好整個模型分析的基礎。

(三)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

在進行數理經濟分析學習時,結合聽課學生的專業(yè)背景,在理解本專業(yè)學科基本的經濟思想脈絡情況下,有側重地介紹一些基本的數理分析工具。比如說博弈論、動態(tài)優(yōu)化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等。數理分析工具介紹是本門課程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應首先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模型(basic model)的解決思路和研究方法;然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環(huán)境,向學生明確指出基礎模型依賴的假設條件及在實際中的適用情況。如果基礎模型的某些假設與實際環(huán)境相違背時,模型又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延伸和改進。教師在重點講授基本的分析工具之后,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尋找感興趣的點,查閱相關文獻,對問題繼續(xù)深入研究。

三、數理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數理經濟學的內容非常豐富,且數理模型的證明與推導,看起來抽象難懂,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為了更好地講授數理經濟學,針對學生的具體經濟學科專業(yè)以及相應的知識準備,應使學生在掌握本專業(yè)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時,增強自身的應用能力。具體來說,應該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問題為導向,而非以分析工具為導向

經濟學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科,最終反映的是現(xiàn)實的經濟運行。做經濟分析時,一切應先從問題出發(fā),將數理方法與經濟學的“問題意識”結合起來,才能推動實際經濟問題的解決甚至是經濟理論的縱深發(fā)展。脫離經濟問題本身,過度沉迷于數理模型的推導無益于對經濟問題的深入理解。無論是對于以后走向社會工作的應用型學生,還是對于日后投身于經濟學研究的研究性學生,他們都將面臨著復雜多變的經濟環(huán)境。在目前我國經濟轉軌的特殊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我們研究和解決經濟學問題時必須首先以問題為導向,從現(xiàn)實的經濟問題出發(fā),尋找或創(chuàng)新數理分析工具去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

(二)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說,微觀經濟學標準的消費者或生產者理論模型中,經濟人都假定處于完全競爭市場中,因此,每個人都把價格視為參數給定,個人的選擇不受他人的影響,且每個人效用或收益只依賴于自身的選擇,而不依賴于他人的選擇。初學者往往會對此不解,認為無論是假設條件還是得出的分析結果都不切合實際,無法理解學習經濟學的用處。這時須啟發(fā)學生,研究一個問題,應該先從最簡單的情形出發(fā),然后再逐步深入,考慮更復雜更一般的情形。在上面的模型中放寬假設,假如市場環(huán)境不再是完全競爭,而參雜了壟斷成份,甚至是完全壟斷,那么我們通過模型推導能得出怎樣的結論?假如個人的選擇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模型的結論又如何?同樣,對其他諸如博弈論,委托——,一般均衡理論等數理模型的學習時,也應秉承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先打好基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根據現(xiàn)實經濟環(huán)境在基礎模型上做修正分析。

(三)科研課題、實際案例與課堂互動相結合

即時的科研課題或者實際案例都是對當下經濟熱點問題的反映。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地穿插,形成補充。這樣能使學生對所學數理模型在現(xiàn)實經濟中發(fā)揮的作用有直觀的感觸。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資料或文獻,讓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形成互動式的討論。因而能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模型的理解。

(四)注重課后的練習

僅僅依靠課堂時間就想掌握一門課程的全部知識是不現(xiàn)實的,尤其是對于有復雜數學公式推導的數理經濟學課程來說。因此,為了使學生懂得運用所學的知識,課后練習是必要的。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后練習主要以兩種方式進行:代表性基礎模型的推導證明訓練;結合專業(yè)基礎模型的課程論文寫作訓練。兩種練習均要注意度的把握,以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分析能力為主。

四、結語

與國際主流經濟學的發(fā)展水平相比,目前我國數理經濟學的發(fā)展還處于相對落后地位,研究分析方法也多以學習和模仿為主。由于國外的經濟環(huán)境、機制設計以及參與者的行為心理均與國內存在差異,國外前沿經濟理論模型對中國經濟的直接適用性也值得商榷。因此,對于國內數理經濟學的課程教學來說,這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

由于數理經濟學課程存在內容多、難度大,抽象復雜等特點,本文在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提出了幾點體會。我們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實踐和探索,不斷總結和反思,數理經濟教學在理論研究和實踐中,會取得更大的進展和突破。

參考文獻:

[1] 田國強.現(xiàn)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25.

[2] 王 黎.應用型本科經濟學課堂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1):64-65.

篇(2)

關鍵詞:經濟學 方法 基本框架 重要性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和經濟現(xiàn)象及人們如何進行權衡取舍的學問。正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與人的欲望的無止境性這一對基本沖突才產生了經濟學,逼迫人們作出權衡取舍的選擇,盡可能有效地利用資源,用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欲望。所謂經濟學方法論,狹義上是指論證經濟學理論正確的某種原則,如現(xiàn)代經濟學中廣泛流行的實證主義,廣義上則包含著什么是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方法論。本文主要從經濟學分析方法這一方面入手具體介紹現(xiàn)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并進一步探討經濟學方法論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

現(xiàn)代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于人們處理個人、家庭、經濟、政治、社會各類事務時所采用的方式。現(xiàn)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完全是按照這種方式來研究經濟現(xiàn)象和人類行為的。這種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規(guī)范性和一致性。它首先給出想要研究的問題,或想要解釋的某種經濟現(xiàn)象,即經濟學家首先需要確定研究目標,然后試圖回答所要研究或所要解釋的問題。任何一個規(guī)范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個部分組成:界定經濟環(huán)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及進行評估比較。

(一)界定經濟環(huán)境

經濟環(huán)境通常由經濟人、經濟人的特征、經濟社會制度環(huán)境以及信息結構等組成。對經濟環(huán)境的界定可分為客觀描述經濟環(huán)境和精煉刻畫經濟環(huán)境特征。

(二)設定行為假設

這個假設至關重要,是經濟學的根基。一個經濟理論有沒有說服力和實用價值,一個經濟制度安排或經濟政策能不能讓經濟持續(xù)快速地發(fā)展,關鍵看所假定的個人行為是不是真實地反映了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們的行為方式是不是激勵相容,即人們對激勵是不是作出了對他人或社會也有利的反應?,F(xiàn)代經濟學對人的行為的研究,來源于哲學上的功利主義傳統(tǒng),即認為人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效用在人與人之間是可以比較的,而且,追求效用最大化是一種自然的倫理目標。這是一個比較合理和現(xiàn)實,而又通常被經濟學家所采用的人類行為假設。在經濟學中,比利己更強的行為假設是人的理性假設,也就是最優(yōu)化假設。理性意味著:每個人、每個企業(yè)都會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爭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另外,盧卡斯所開創(chuàng)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對經濟人行為所作出的理性預期假設;經濟人會有意識地搜集一切與自己經濟活動有關的經濟信息,并對此作出最合理的反應。這一假設意味著大眾會有意識地了解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并根據這種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此外,在假設消費者的行為時,不是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是從最基本的偏好或效用最大化出發(fā)。比如,傳統(tǒng)的經濟學派就假定消費者行為是由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來表示。這也許是為什么張五常教授不承認存在著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的原因。不過,在理論上至少存在著滿足所有基本公理(假設)的偏好關系和效用函數(如單調性,凸性及連續(xù)性),使效用最大化所導出的需求曲線是向上傾斜的,并且這些公理假設也比較合乎現(xiàn)實地描述了經濟人的消費行為。

(三)制度安排,即游戲規(guī)則

制度通常被定義為一組行事規(guī)則的集合,這些規(guī)則與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有關,支配和約束社會各階層的行為??梢詫⒅贫葎澐殖蓛蓚€范疇:制度環(huán)境和制度安排。制度環(huán)境是一系列基本的經濟、政治、社會及法律規(guī)則的集合,它是制定生產、交換以及分配規(guī)則的基礎。在這些規(guī)則中,支配經濟活動、產權和合約權利的基本法則和政策構成了經濟制度環(huán)境。制度安排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和競爭的規(guī)則的集合。制度安排可以理解為人們通常所說的游戲規(guī)則,不同的游戲規(guī)則導致人們不同的激勵反應。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環(huán)境,面對不同行為方式的人們,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因應對策或游戲規(guī)則。當情況及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所采用的對策或游戲規(guī)則多半也會相應地發(fā)生變化。依賴于所討論的問題,一個經濟的制度安排可以是外生給定,也可以是內生決定的。將制度安排作為外生給定的好處是將問題單一化,以便將注意力集中于研究人們的經濟行為及人們是如何作出權衡取舍選擇的。

(四)選擇均衡結果

由于做任何一件事往往存在著多種可行方案,這樣人們需要作出選擇。一旦給定經濟環(huán)境和經濟制度安排(游戲規(guī)則)及其它必須遵守的約束條件之后,人們將會根據自己的行為方式作出激勵反應,在眾多的可行結果中通過權衡取舍來選定結果,稱之為均衡結果。均衡選擇結果依賴于經濟環(huán)境、自己的行為方式(無論是相對于理性假設,有限理性假設,還是其它行為假設),以及讓他作出激勵反應的游戲規(guī)則,它是相對這些因素的“最優(yōu)”選擇結果。由于有限理性的原因,它也許不是真正客觀上的最優(yōu),而是自認為的最優(yōu)。

(五)進行評估比較

對經濟制度安排和權衡取舍后所導致的均衡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和作出評估比較。當經濟人作出選擇后,人們希望對所導致的均衡結果進行評價,與理想的“最優(yōu)”狀態(tài)結果(如資源有效配置、資源平等配置、激勵相容、信息有效等)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對經濟制度安排給出評價和作出優(yōu)劣的價值判斷,判斷所采用的經濟制度安排是否導致了某些“最優(yōu)”結果;還要檢驗理論結果是否與經驗現(xiàn)實一致,能否給出正確預測,或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最后,對所采用的經濟制度和規(guī)則作出優(yōu)劣的結論,從而判斷是否能給出改進辦法。在評估一個經濟機制或制度安排時,現(xiàn)代經濟學通常所采用的一個最重要的評估標志是看這個制度安排是否導致了效率。帕累托最優(yōu)這個概念對任何經濟制度都是適用的,盡管帕累托最優(yōu)標準沒有考慮到社會公平問題,但它卻從社會效益的角度對一個經濟制度給出了資源是否被浪費的一個基本判斷標準,從可行性的角度評價了社會經濟效果。當然,在現(xiàn)實中,由于經濟環(huán)境和人的行為方式不斷發(fā)生變化,科學與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精確的帕累托最優(yōu)也許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它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但只要想提高經濟效率,人們就應不斷地追求,盡量地接近這一目標。

二、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現(xiàn)代經濟學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點,主要包括提供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提供分析工具,注意經濟理論的適應范圍,區(qū)分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重要性,以及弄清數學與現(xiàn)代經濟學的關系等。

(一)研究平臺、參照系和度量標尺

現(xiàn)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種層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從而給出度量均衡結果和制定安排的優(yōu)劣度量標尺。提供研究平臺和建立參照系有利于簡化問題,抓住問題特征;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xiàn)實的標尺,以及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平臺是由一些基本的經濟理論或原理組成,它們?yōu)楦钊氲姆治龃蛳铝嘶A?,F(xiàn)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現(xiàn)代微觀經濟學,而微觀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是個人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它們是現(xiàn)代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研究平臺或奠基石。參照系或基準點指的是理想狀態(tài)下的標準經濟學模型,它導致了理想的結果,如資源有效配置等。參照系是一面鏡子,讓你看到各種理論模型或現(xiàn)實經濟制度與理想狀態(tài)之間的距離。一般均衡理論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參照系,它主要論證完全競爭市場的最優(yōu)性,認為它將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將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系,人們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論中假設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競爭,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產集、不規(guī)范經濟環(huán)境等),但也許更合乎實際的經濟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壟斷性質或轉型過程中的經濟制度安排),然后將所得的結果與理想狀態(tài)下的一般均衡理論進行比較。例如,宏觀經濟學中的凱恩斯學派、后凱恩斯學派、新古典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論作為參照系,來研究宏觀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討論和辯論這些宏觀經濟理論和學派的優(yōu)劣,評價所給出的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從而改進這些理論,給出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建議,甚至發(fā)展出新的理論學派。建立經濟學中的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xiàn)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xiàn)實的標尺。參照系本身的價值并非直接解釋現(xiàn)實,而是進一步為解釋現(xiàn)實的理論提供基準點或參照系。

(二)分析工具

現(xiàn)代經濟學不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個理論成立的邊界條件,使得理論不會被泛用或亂用。這樣,需要提供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數學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圖解給出。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像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xiàn)象。

(三)經濟理論的作用、一般性與相對性

經濟理論的作用是能夠用來解釋現(xiàn)實中的經濟現(xiàn)象和經濟行為;能夠對給定的現(xiàn)實經濟環(huán)境、經濟人行為方式及經濟制度安排下所可能導致的結果作出科學的預測和推斷,并指導解決現(xiàn)實經濟問題;許多理論上的不可能性結果可以用來避免實施許多現(xiàn)實中不可行的目標和項目。而經濟理論的一般性是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或一個模型都是由一組關于經濟環(huán)境、行為方式,制度安排的前提假設以及由此導出的結論所組成的。一個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越一般化,理論的作用和指導意義就會越大;經濟理論的相對性是在希望一個理論具有更大一般性的同時,也必須要注意到它的適應范圍、邊界以及局限性。這樣在應用一個經濟理論時便可避免犯高估理論的作用和低估理論的作用。由于環(huán)境的不同,一個理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qū)適合,不見得對另外一個國家或地區(qū)適合,不能機械地生搬硬套,而需要修改或創(chuàng)新原有理論,根據當地的經濟環(huán)境和人們的行為方式發(fā)展新的理論。

(四)區(qū)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重要性

在經濟問題的討論中,區(qū)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人們很清楚地思考問題和避免不必要的爭論。例如,市場經濟是導致一個國家富強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這就是說,要想國家富強,一定要走市場經濟的道路。這是由于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但不是市場經濟的國家。

(五)數學在現(xiàn)代經濟學中的作用

數學現(xiàn)在已經成為現(xiàn)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F(xiàn)代經濟學中幾乎每個領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數學、統(tǒng)計及計量經濟學方面的知識。數學在經濟學中作為一種工具被用來考慮或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xiàn)象。經濟學家只是用數學來更嚴格地闡述、更精煉地表達他們的觀點和理論,用數學模型來分析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由于經濟學的度量化、將各種前提假設條件精確化,它已成為了一門體系嚴謹的社會科學。

三、經濟學方法論在解釋日益變化的客觀世界所發(fā)生的經濟現(xiàn)象的重要性

理論是用來解釋現(xiàn)象的一套簡單邏輯體系,學習經濟學和研究經濟學理論的目的是為了了解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學習方法論的目的,就是不要受主流經濟學理論的“前識”的束縛,讓經濟學者學會直接認識經濟現(xiàn)象,成為一方面能不斷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又能提出真正能夠指導經濟發(fā)展的理論和政策建議的經濟學者。在了解社會存在的問題和現(xiàn)象時,必須知道怎樣對待現(xiàn)有的理論,知道如何取舍,才不會成為現(xiàn)有理論的奴隸。同時,當現(xiàn)有理論不能解釋社會上存在的現(xiàn)象時,還應該有能力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提出新的解釋。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對社會進步、對經濟學科的理論發(fā)展有貢獻的經濟學者。

(一)理論的目的是解釋現(xiàn)象

當一個理論不能解釋觀察到的現(xiàn)象時,這個理論就應該按一定的原則或標準來被修正甚至摒棄。當一個現(xiàn)象不能用現(xiàn)有理論來解釋時,這是對理論工作者的挑戰(zhàn),也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如果能夠有比較好的方法來深入研究現(xiàn)象,提出新的理論,那么還可以對理論發(fā)展作出貢獻。張五常講:科學的形成是基于三個重要的信念,是任何對科學有興趣的人都要遵守的。第一,凡是現(xiàn)象或行為,其存在是靠主觀的判斷,而大家決不能在這主觀上有分歧;第二,所有被眾所認同的現(xiàn)象,都是有跡可尋的,有規(guī)律的;第三,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一定要堅信任何事情的發(fā)生,絕不會是無緣無故的。凡有解釋力的理論,都一定有被事實的可能性,但卻沒有被事實。

(二)經濟學本該是經世濟民之學,是實用科學

運用理論和創(chuàng)新理論的方法是根本的。例如,大部分學經濟學的人可以接受“后發(fā)優(yōu)勢”的概念:從一個國家經濟長期發(fā)展的角度來講,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是主要的動力。作為一個后發(fā)國家,跟發(fā)達國家有技術差距,利用技術差距來加速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是一個機會。但是二戰(zhàn)之后,在那么多發(fā)展中國家中,只有少數幾個東亞的經濟體――日本、亞洲四小龍真正利用了這個技術差距,縮小了和發(fā)達國家的收入差距,其他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并沒有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從歷史經驗來看,對主流社會思潮的接受不能是無條件的,只有從實際問題出發(fā)、能夠真正解釋具體現(xiàn)象的理論才能接受。這是知識分子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另一方面,現(xiàn)在有很多現(xiàn)象不能用現(xiàn)有的理論來解釋,這是一個學者從事理論創(chuàng)新的最好機會,我們有責任分析清楚其背后的因果關系,提出新的理論,這樣才能既對理論發(fā)展作出貢獻,又能推動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田國強.現(xiàn)代經濟學與金融學發(fā)展前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Buchanan, James M., 1959, Positive Economics, Welfare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

篇(3)

[關鍵詞] 數學推理 可靠性 偏見 定量分析 博弈論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數學在經濟活動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復雜對于資源的使用,如何滿足人類的欲望實現(xiàn)科學的物質分配,以及實現(xiàn)最小的投入,最大化的產出的要求也就更加精細起來,那么經濟學作為一門專門研究的學科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效率,最優(yōu)化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所以要定量的分析,有優(yōu)化組合,就要用數學作為定量分析的工具。因此在經濟學中應用數學,可以更好地表述經濟學原理,使經濟問題轉化成數學模型,把經濟問題分析的更加具體。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重要價值

我們知道經濟學是研究如何配置與使用相對稀少的資源,來滿足最大化需要的社會科學,即研究社會活動中的個人、企業(yè),政府如何進行選擇,以及通過這種選擇來有效使用資源的一門學科。也就是說在經濟學的研究中,甚至具體到經濟活動中,經濟問題也就難度陡增。在經濟學中,我們追求的是精確,因此精確也就成了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顯著作用。在數學中的優(yōu)化組合對于經濟學中的資源配置就是最好的例證;數學推理在經濟活動中有利于企業(yè)組織或者企業(yè)中的個人做出選擇,有利于生產資源產生最大效率;而具體的熟數據定量分析在經濟活動中是完全可以把經濟問題有機地轉化成數學模型,使問題的解決方法更加具體化;當然博弈論的相互比對作用,更有利于經濟活動以及經濟學研究的全面展開。所以說,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價值是非常普遍,而且影響深遠。

二、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應用

筆者以為,在經濟學研究中數學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工具上,數學作為經濟研究的基礎,其作用是不可小看的,我們可以具體到數據的統(tǒng)計,計量,投入產出的計算,效率的優(yōu)化等等;第二則是在思想方面,眾所周知數學是嚴謹的,其嚴謹的追求與作風在經濟學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應用中數學理論的概括與科學發(fā)展數學的特點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更加嚴密的邏輯性與其非常實用的價值使得數學在經濟活動中的應用也相對廣泛。

1.數學的工具性應用

首先,數學概念是抽象的典范,幾乎它的所有基本概念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找不到的,例如,點、線、面;自然數、實數和虛數等等;它們是抽象的,又是深刻的,極其奇妙地、精確地刻畫自然事物的某種基本特征。其次,數學是嚴密邏輯推理的象征,其方法論的核心是演繹法,即從不證自明的公理出發(fā)進行演繹推理;其實質含義是,若公理為真,則可保證其演繹的結論為真;從邏輯上看,演繹法是清晰、合理和完美的,由數學推出的顯然是毋庸置疑的正確結論。最后,由上面兩點,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是不言自明的。自然,在經濟研究中,少不了數學這樣一個工具。經濟學是研究在約束的條件下的最優(yōu)化選擇,即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如何達到收益的最大化。于是,在研究中就存在成本、收益等等的概念和運算。同時,由于經濟活動的多樣性,研究中存在許多變化的因素,導致了經濟研究的錯綜復雜。而數學其用處就在于為許多復雜的思想和現(xiàn)象提供了簡潔而明了的解釋,為許多錯綜的數據提供了計算模型,從而使經濟研究簡潔條理。

2.數學的思想性應用

數學的應用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其工具性上,更在其思想性上。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經濟學作為市場經濟運行描述的基本理論,對我們經濟學學習和研究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學習和研究的角度看,似乎可以明顯感覺到,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和推理方式的深刻特點之一表現(xiàn)在其數學性方面,也正是這一特征使人們常常把經濟學看成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學科。西方經濟學從亞當?斯密《國富論》起的二百多年來,已形成了一個龐大而較嚴密的理論體系。在整個社會科學中,經濟學的理論形式、研究方法是公認為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筆者認為這實際上表明,數學作為一種理論信念、方法論和研究手段,十分明顯地體現(xiàn)在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特征中。按傳統(tǒng)流行的科學觀,一門學科達到科學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它能否充分運用數學方法。而在經濟學中,對于經濟現(xiàn)象、經濟運行及其規(guī)律的描述與研究,正需要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從而達到它的科學性。

三、數學與經濟學的內在關系

自從19世紀以后,數學的發(fā)展為西方經濟學家提供了方便。西方經濟學家在他們的研究中大量地運用數學,他們所用的數學方法幾乎遍及純數學的各主要分支。不可否認,數理分析的方法要比單純文字說明、推理更方便、更精確,有時也更能說服人。大量的數學符號和算式推導,使經濟過程和現(xiàn)象的表述較為簡潔、清晰。然而,當前西方經濟學似乎越來越追求經濟學的數學形式。微觀經濟學所使用的數學工具甚至比物理學家使用的還多。過去使用數學工具較少的宏觀經濟學,現(xiàn)在也連篇累牘地充滿了復雜的數學公式。但是,必須注意,在經濟理論研究中不能濫用數學。數學不是經濟學本身,而是一種工具。數學本身不能創(chuàng)造任何經濟理論,不能創(chuàng)造任何經濟范疇和經濟規(guī)律。數學是從前提出發(fā),經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的。在經濟研究中運用數學時,要結論正確,首先要求前提正確。自然科學家懂得,不管用了多少數學和多么復雜的數學,都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數學可以給錯誤的經濟理論披上科學的外衣,但不可能賦予錯誤理論以科學的內容。離開了思想,工具就是沒有意義的。而且,經濟學分析的工具也不只是數學一種,應提倡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參考文獻:

篇(4)

 

隨著理論體系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新古典體系不斷拓展其理論的解釋領域將原先許多主要由演化經濟學考察的經濟現(xiàn)象也納入其理論分析框架中。例如,新古典的產業(yè)組織理論嘗試解釋“技術創(chuàng)新、企業(yè)規(guī)模和市場結構的關系”(多納德。海和德里克。莫瑞斯,2001);新制度經濟學嘗試解釋制度變遷問題(諾斯等,1994);新増長理論通過建立內生増長模型,嘗試解釋技術進步和經濟増長的關系(巴羅和薩拉伊馬丁,2000)。而這些原先都屬于演化經濟學的傳統(tǒng)研究領域。此外,新古典經濟學還論述了其理論與演化經濟學在經濟行為預測上的一致性,認為新古典的理性最大化行為能夠從自然選擇過程中推導出來,演化模型得出的結果與新古典模型是相同的,兩者是可兼容的,并且宣稱是新古典演化主義(Friedman,1953)。這些理論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主流地位。

 

但是,新古典經濟學對上述領域的解釋還是存在明顯的不足。產業(yè)組織理論主要研究市場結構對企業(yè)各種行為和績效的影響,并沒有真正關注技術創(chuàng)新所引致的產業(yè)組織演變和經濟結構變革。這種靜態(tài)的均衡分析遠離了熊彼特的演化思想(安東內利,2006)。新制度經濟學則將制度變遷視為從一種均衡向另一種均衡的瞬時移動,并不考察制度失衡后個體間的互動和協(xié)調過程(諾斯等,1994)。新増長理論也將經濟増長視為移動均衡的過程,它假設企業(yè)知道所有可供選擇的技術機會集合及其自身生產函數所處的位置,技術進步是源自企業(yè)有意識和明確的R&)投資決策,經濟增長并不涉及任何知識增長過程(納爾遜,2004)同樣地,并不是所有的演化模型都能得出與新古典模型相同的結果,演化模型必須滿足以下四個主要條件才能確保所有生存者的行為是利潤最大化:多樣性(variety)行為連續(xù)性、利潤引起的增長和有限的路徑依賴

 

可見,在許多領域中,新古典經濟學并不能完全取代演化經濟學的解釋。而且,隨著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的興起,新古典的理性選擇范式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有限理性”的概念得到了更多經濟學家。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以Nelson和Winter(1982)為代表的新熊彼特主義掀起了演化經濟學復興的浪潮。在過去的20年里,演化經濟學發(fā)展速度更加迅猛。通過對Econlit數據庫中經濟學文獻的統(tǒng)計,Silva和Teixeira(2⑴6)發(fā)現(xiàn),在過去50年有關演化的經濟學文獻中,90%的文章是1990年以后發(fā)表。因此,經濟學中有關演化主題的研究日益增多。一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經濟學的研究范式出現(xiàn)了演化轉向,演化經濟學可能再次成為主流經濟與此同時,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也在發(fā)生變化,從原先一般均衡理論的均衡分析轉向博弈論的納什均衡分析,進而又拓展為演化博弈的趨向均衡分析

 

其中,演化博弈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演化經濟學的復興幾乎處于相同時期—些學者將演化博弈視為新古典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的交流和結合,認為演化博弈能夠調和均衡理論和演化理論的范式沖突,也體現(xiàn)了主流經濟學對演化經濟學的吸收和接納有些學者甚至認為,演化博弈的發(fā)展可能促使演化經濟學成為主流在一項有關演化經濟學現(xiàn)狀和未來的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演化博弈是演化經濟學未來最有發(fā)展前景的理論之一。

 

但是,從理論發(fā)展脈絡上看,演化博弈和現(xiàn)代演化經濟學卻是獨立發(fā)展起來的,而且各自的分析方法也存在明顯的差異當然,獨立發(fā)展并不意味著毫無聯(lián)系。但現(xiàn)代經濟學卻很少深入研究這兩種理論的關聯(lián)。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博弈論者并不熟悉演化理論,反之,演化論者也不熟悉博弈論。很多學者僅僅憑借學術直覺,要么認為演化博弈是傳統(tǒng)博弈論的拓展,屬于新古典體系,它與演化經濟學本身并沒有聯(lián)系;要么認為演化博弈能夠為演化經濟學提供合適的數理模型,是演化經濟學的重要進展,甚至能夠促使演化經濟學再次成為主流。就演化博弈對于演化經濟學的作用而言,前者判斷過于悲觀,后者判斷則過于樂觀。那么,演化博弈和演化經濟學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演化博弈是否能夠推動演化經濟學的發(fā)展,并且成為演化經濟學今后重點研究的領域之一?或者它更像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一種喬裝,與先前的新古典演化主義一樣,盡管其模型中包含演化過程,實質卻是為了證明進而重復新古典經濟學的結論?顯然,正確理解演化博弈在演化經濟學中的作用和局限,對于理清演化博弈和演化經濟學未來發(fā)展方向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演化博弈的基本分析結構及其發(fā)展

 

普遍認為,演化博弈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首先,當博弈論在經濟學中廣泛運用時,生物學家從中得到啟示,嘗試運用博弈論中策略互動思想,建構各種生物競爭演化模型,包括動物競爭、性別分配以及植物的成長和發(fā)展等這個階段實際上是博弈論在生物學中的運用;接著,生物學家根據生物演化的自身規(guī)律,對傳統(tǒng)博弈論進行改造,包括將傳統(tǒng)博弈論中支付函數轉化為生物適應度函數引入突變機制將傳統(tǒng)的納什均衡精煉為演化穩(wěn)定均衡,1973)以及引入選擇機制建構復制者動態(tài)。這個階段是演化博弈正式形成階段;隨后,鑒于演化博弈對傳統(tǒng)博弈的拓展(例如,放松理性假設、精煉納什均衡以及考察動態(tài)調整過程),經濟學家又反過來借鑒生物學家的思想,將演化博弈運用到經濟學中,這又進一步推動演化博弈的發(fā)展,包括從演化穩(wěn)定均衡發(fā)展到隨機穩(wěn)定均衡,從確定性的復制者動態(tài)模型發(fā)展為隨機的個體學習動態(tài)模型等

 

實際上,演化博弈的思想較早還可以追溯到約翰。納什對均衡概念的闡釋。納什在其博士論文中指出,均衡概念存在兩種解釋方式:一種是理性主義的解釋,另一種就是“大規(guī)模行動的解釋”。前一種是經典博弈論的解釋方式,后一種實際上是演化博弈的解釋方式。納什認為均衡的實現(xiàn)并不一定要假設參與者對博弈結構擁有全部知識,以及個體擁有復雜的推理能力,只要假設參與者在決策時都能夠從具有相對優(yōu)勢的各種純策略中積累相關經驗信息(例如,學習收益高的策略),經過一段時間的策略調整,也能達到均衡狀態(tài)。因此,演化博弈的思想早就存在于納什的博弈理論中。在一些學者看來,演化博弈是博弈論的另一種思考視角,它屬于博弈論的研究范疇(Schmidt,2004)。事實上,演化博弈的發(fā)展主要也是由眾多優(yōu)秀的博弈論學者推動的。

 

但是,納什也不是最早提出演化博弈思想的學者。盡管很難考證納什的“大規(guī)模行動”是否受到生物學家的影響,但卻可以在更早的許多生態(tài)模型和生物種群模型中清晰地發(fā)現(xiàn)演化博弈思想。例如,Logistic増長模型、Lokta和Volteira的捕食與被捕食(predatoiipiey)模型以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的各種生物互動模型等。Vincent和Brown(2005)指出,只要建立各種演化策略同適應度和種群増長率的關系,上述這些種群動態(tài)模型都可以被轉化為演化博弈模型。他們進一步指出,演化博弈的核心思想早就存在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中,可以將其稱為達爾文主義博弈(Darwiniangame)因此,演化博弈的興起既受到博弈論的影響,也受到生物演化的影響。它不應該僅僅屬于博弈論的研究范疇,還應該屬于演化理論的研究范疇。

 

(一)演化博弈的基本分析結構

 

1.博弈框架

 

與經典博弈一樣,演化博弈首先必須存在一個博弈框架。這個博弈框架主要指博弈的結構和規(guī)則。演化博弈總是在特定的博弈結構和規(guī)則下進行的。而特定的技術和制度條件決定了特定的博弈結構和規(guī)則。這也意味著演化博弈是在特定技術和制度條件下進行。但是,與經典博弈不同的是,演化博弈認為參與者并不擁有博弈結構和規(guī)則的全部知識,相反,參與者的知識是相當有限的。而且,參與者通常是通過某種傳遞機制而非理性選擇獲得策略。盡管博弈的次數可能是無窮的,但是,在每次博弈中,參與者通常都是從大群體中隨機選擇出來,參與者之間缺乏了解再次博弈的概率也較低。因此,參與者不會像重復博弈那樣嘗試通過聲譽機制來影響對方未來的行動(Friedman,1998)

 

2.適應度函數(fitnessfunction)

 

演化博弈必須將經典博弈中的支付函數轉化為適應度函數。適應度是生物演化理論的核心概念,它用來描述基因的繁殖能力。在演化博弈模型中,某種策略的適應度可以被簡單理解為采用該策略人數在每期博弈后的増長率。適應度函數則可以被視為策略與適應度的映射關系。在生物演化領域,適應度函數的定義是比較精確和確定的。但是,在社會經濟演化領域中,適應度函數的定義則相對模糊和不確定。某種策略的適應度不僅僅取決于它在博弈中獲取的支付,還可能取決于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該策略的各種主觀道德評價,以及個體對該策略的學習能力和個體間的社會互動模式。但是,為了簡化分析,許多演化博弈模型都直接將個體的博弈支付等同于適應度。由于參與者是隨機挑選的,某個純策略的適應度取決于該策略的期望收益,后者又依賴于策略的頻率分布。因此,適應度函數是頻率依賴(frequencydependence)。此外,適應度函數有時還依賴于群體規(guī)模(人數)。

 

3.演化過程:選擇機制和變異機制

 

演化博弈有別于傳統(tǒng)博弈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著重考察了群體規(guī)模和策略頻率的演化過程。演化博弈的演化過程主要包含兩個機制,變異機制和選擇機制(Weibull,1995)。類似于傳統(tǒng)達爾文主義,演化博弈也不深入考察遺傳機制,通常簡單假定遺傳是通過無性生殖傳遞的,后代擁有與祖先相同的策略。由于將適應度視為個體生產后代的數量,復制過程(或遺傳過程)實際上與選擇過程是同一個過程。這種復制與選擇相互重合的過程也充分體現(xiàn)在復制者動態(tài)模型中。而且,盡管演化博弈也強調變異機制的重要性,但是,它的變異機制是相當有限的,主要指在既定策略空間中個體策略的隨機變動,并不包含新策略的產生。普遍認為,在演化博弈中,變異機制主要是為了檢驗演化均衡的穩(wěn)定性。因此,演化博弈對演化過程的建模主要依賴于選擇機制。復制者動態(tài)是一種典型的基于選擇機制的確定性和非線性的演化博弈模型。在此模型上加入策略的隨機變動,就構成了一個包含選擇機制和變異機制的綜合演化博弈模型,通常也被稱為復制者一變異者模型(Nowak,2006)。

篇(5)

關 鍵 詞:現(xiàn)代經濟學;教學;特殊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7)03-0047-03

現(xiàn)代經濟學(下稱經濟學)與一般社會科學課程的教學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這里只從教什么、如何教、如何學等三個教學的基本問題方面,談談經濟學教學的特殊性。

一、教師教什么

經濟學的教學目的是什么?凱恩斯說過:“經濟理論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結論,它不是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導出正確的結論”。顯然經濟學的教學目的與一般課程不同,不是簡單地要求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知識,而是要求學生掌握課本知識后面所體現(xiàn)出的思考方法或者分析工具,學了經濟學就要達到這樣一種目的,用經濟學家的話來說就是要“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正是因為經濟學整個內容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方法性或者工具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教學內容所體現(xiàn)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揭示出來,講授也應該始終圍繞著對方法和工具的介紹和運用來進行,以便讓學生掌握經濟分析這種“天下之公器”,形成一種被稱為“魔術師頭上的帽子”的經濟性思考。因此,教師切不可局限于對教材內容的陳述介紹上,介紹內容只是手段,目的還是要向學生傳輸一種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掌握了這些分析工具和方法,對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或者說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大有裨益。

經濟學的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到底體現(xiàn)在何處呢?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不同,作為一門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它專注于因果關系和行為反應的揭示,使其具有極強的原理性,經濟學的整個分析工具或方法也正是通過一個個經濟學原理展現(xiàn)出來的,所以國外教師非常注重經濟學原理的教學。一般都會在教科書的開篇或者新學期的第一次授課中將經濟學重點原理列舉出來。例如:Mankiw的教材將《經濟學》原理分為十大類;Case和Fall的教科書將經濟分析方法分為三種;而Rhoads在他的著作里將思考方法分為四種;Baumol則在他的作品中強調了六種學生必須掌握的分析工具。盡管這些學者對原理的列舉范圍或重點不同,但有一點他們是共同的,就是強調《經濟學》教學的重點,就是經濟原理中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所以經濟學教什么,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通過一個個具體經濟學原理的講授,揭示出一種種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以便讓學生接受和掌握。

還有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教學還肩負著一種重要使命――傳輸一種自由開放的理念。如臺灣的高希均、熊秉元以及Marshallhe和Samuelson等中外學者均在他們的教材和教學中對此有特別強調。其實一種自由開放的理念對于社會穩(wěn)定、和諧、繁榮有著非常長久深遠的影響,我們的改革開放帶來社會經濟的巨大變化就是最好的印證。因此經濟學教師理應承擔培養(yǎng)學生自由開放理念的重任,這也是教書育人的要求。為此教師應當在整個講授過程中,注重將蘊涵在經濟學大量內容中的自由開放理念展現(xiàn)出來,同時向學生強調這種理念對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極端重要性,以使學生理解和接受只有自由開放,社會才能進步,經濟才能發(fā)展的理念。這是經濟學在教學上不同于其他

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

二、教師如何教

解決了教學目的問題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教師如何教?也就是如何將確定下來的教學重點,以一種更易為學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傳輸給學生。對于原理性極強的經濟分析方法和工具的講授可分為三個階段:(1)對原理的介紹。教師通過對教材上原理的詳細介紹和講解,使學生對經濟學原理有個基本認識和理解,為理解例子打下一個基礎。(2)對事例的分析。教師應該理論聯(lián)系實際,講授要從抽象到具體。事例分析要能體現(xiàn)經濟學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中的重要作用。(3)對原理的總結。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原理的理解和記憶,教師應對所講的原理進行一個歸納和小結,包括對疑點、難點、重點的強調,對原理的高度概括。例如:對于機會成本這個原理,教師可簡潔的概括為:不是這樣就是那樣,但不能兩樣都得;對于邊際分析方法也可概括為:多一點如何,少一點怎樣。教師還可以利用漢語詞典里豐富的成語來概括原理,例如:勤能補拙、朝三暮四、覆水難收等等蘊涵的經濟學原理,通過這種上口、易記、通俗的口訣般概括,使學生更容易記憶和理解。通過上述三個步驟的教學,學生對原理的認識也相應經歷了一個了解――理解――深化的過程,老師這種帶有一定層次遞進性的重復講授,有助于學生將原理內化到自己的腦海中,提高教學效果。

美國經濟學家Sharp認為:“教學的最基本目標之一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為了獲得更好的效果,教師還應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此教師又可利用經濟學“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教師應強調經濟學的重要性。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西方經濟學就是現(xiàn)代經濟學,也就是常稱的經濟學。一般說來,作為一名現(xiàn)代人,掌握一門事關“柴米油鹽”的現(xiàn)代學問,無疑會讓人生活的更幸福,正如大文豪肖伯納所言:“經濟學是一門讓人幸福的藝術”。更重要的是,經濟學是所有財經學科的基礎,因此對于財經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經濟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如果沒有經濟學基礎,就無法進入以后的專業(yè)課學習。所以經濟學的重要性要求學生,不僅要學而且要學好。教師也可介紹經濟學在國外的重要地位來讓學生了解經濟學的重要性。如在美國,經濟學是幾乎所有專業(yè)都要開設的課程,并且所有大學都有經濟學系,所有大公司都有經濟學家,所有總統(tǒng)都不得不依賴于總統(tǒng)經濟顧問委員會。經濟學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會在工作或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遇到稀缺性資源的配置問題,即使你與世隔絕像魯濱遜那般,一個人漂落到荒島上,不存在任何法律、政治、社會等等涉及人與人關系的問題,也一定會存在稀缺資源分配的經濟問題。

第二,教學要體現(xiàn)經濟學的趣味性。與其他許多枯燥的學科不同,研究人類行為選擇的經濟學按照Samuelson的說法,天生就是一個有著無窮魅力的“睡美人”,它吸引著無數人來探索和研究,原因除了它的重要性以外,還有一個就如Pindych所言:“經濟學是所有學科里面最生動、最有趣的學科之一”。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努力在授課過程中,去展現(xiàn)經濟學的無窮魅力和引人入勝之處,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經濟學不僅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為此教師應將經濟學理論和身邊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去尋找蘊涵在食堂、課堂、寢室、圖書館和運動場等等學習和生活場合中的大量經濟學事例,向學生講授身邊的經濟學,使學生感到經濟學可親可愛、可觸可感,甚至教師還可以利用沉沒成本與選擇的關系,說明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不要讓小錯變大錯,結果錯上加錯之道理,來詮釋人生之路如何走。如此這般,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而且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經濟理論的理解和記憶。

第三,教師要強調經濟學的應用性。按照Marshall的觀點:“個人行為的基礎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宗教,一個是經濟”。經濟原因是行為選擇的一個重要考慮,現(xiàn)實中的各種現(xiàn)象背后,我們都可以找出其經濟原因。因此經濟理論對現(xiàn)實世界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如果學生掌握了經濟理論,就會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世界。美國學者D.Friedman就認為:“經濟學像一把錘子,當你擁有它的時候,其他的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把錘子來釘社會中的各種“釘子”,例如,歧視、犯罪、婚姻、醫(yī)療、教育等等,以便學生認識到經濟學的廣泛應用性和強大威力。如果教師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就會明白經濟學在經邦濟世中的大學問,在衣食住行中的小道理,從而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學生如何學

經濟學與其他課程不同,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從未接觸過,而且往往對屬于社會科學的經濟學中,充滿大量的數學和圖形分析感到非常陌生和不適應,甚至會出現(xiàn)畏難和膽怯的心理。為了使學生真正掌握這門課程,根據我長期從事經濟學教學的經驗,認為學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了解經濟學的理論結構。根據經濟學結構嚴謹、邏輯嚴密的特點,學生必須了解經濟學的基本結構和理論框架,對經濟學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一點對提高學習效果非常重要。Case和Fall就說過:“一門學科如果沒有清晰的框架,內容根本就無法維系,并且他們很快就會被學生遺忘”。顯然學生如果掌握了經濟學清晰的結構和完整的理論框架,就不會像有些課程(如歷史和語言)那樣死記硬背了,通過理解性的掌握,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是學生要重視課后的閱讀和思考。對于經濟學學習來說,無論教材寫的多么詳細,教師講的多么清楚,僅僅聽課做筆記是不足以掌握教材內容的,教師要特別強調課后的閱讀和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對經濟學有個真正的領會,才可能將教材寫的、老師講的消化吸收成自己的。所以Rousseau說:“課后花費大量的時間思考,是徹底消化新內容的最好辦法”。從某個方面來說,學生自己主動的閱讀和思考產生的效果更好。

三是多作練習。按照Samuelson的說法:“經濟學是一門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學科”。由此可知經濟學具有極強的理科屬性,所以人們也常說經濟學家是擺弄數據和圖表的人。為了將來能夠熟練地運用數據和圖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只動口不動手,而應盡可能多的作練習,只有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避免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模糊理解出現(xiàn),才能對所學內容有個準確和深刻的理解,才能熟悉和適應現(xiàn)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也才能適應各種形式考試的需要,這一點老師要特別強調。

具有經濟學“通天曉”、“常青樹”之稱的Samuelson,曾經把經濟學稱之為:“社會科學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那么作為一名普通的經濟學布道者,若能在教學過程中撥開學生眼前的層層迷霧,展現(xiàn)經濟學的真實面目,無疑會讓經濟學這顆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更加璀璨,更加耀眼。

參考文獻:

[1]William.J.Baumol.ECONOMICS.1991,b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

[2]Karl.E.Case & Ray.C.Fair,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989by Prentice-Hall,Inc.

[3]Steven.E.Rhoads,THE ECONOMIST’ S VIEW OF THE WORLD.1985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小羅泊特.B.??藗惖?經濟理論和方法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高希均,林祖嘉.經濟學的世界[M].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98.

[6]熊毅.沈雅蘭.現(xiàn)代經濟學教程[M].海南:??谌嗣癯霭嫔? 1998.

篇(6)

【關鍵詞】 高職教育 經濟學基礎 教學方法

據國家教育部相關規(guī)定,經濟學基礎是高等院校經管類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經濟學基礎重點培養(yǎng)學生了解、認識和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和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知識,為學習經濟管理類其他專業(yè)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在分析方法上,首先注重對經濟現(xiàn)象和經濟過程進行定性分析、規(guī)范分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幾種常見的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如邏輯推導方法、數學分析方法等。引導學生關注經濟、分析經濟熱點問題,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乃至人文素養(yǎng)。

一、探索教學方法的前提

隨著高等教育入學率的提高,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難度越來越低,在招生錄取中高職高專院校是處在錄取的最后階段,生源質量和本科院校相差甚遠。而高職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生源的先天特點使得經濟學這門無法在實驗室驗證的偏理論課程教學難度較大。另外,由于高職院校一般注重技能的培養(yǎng)使得經濟學課時安排相對較少,要把系統(tǒng)的知識在有限的學時內教授給學生,需要不斷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探索適當的教學方法。

二、經濟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法

目前,經濟學還沒有引入到我國高中課程教學,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經濟學是一門嶄新的課程。課程中有些經濟學概念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但是含義可能和經濟學中相差甚遠,有些作為全新的經濟學概念學生甚至從未接觸過。因此,經濟學教學首要任務是普及經濟學基本概念,沒有嚴格的概念界定,其課程后續(xù)學習會比較吃力,這是很多人認為經濟學難度大的原因之一。基于此,在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對概念的講解顯得十分必要,課堂講授法首先應該貫穿于整個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始終,沒有基本概念和相關內涵的清晰講解,單純依靠其他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標更是難上加難。當然,其他教學方法要結合講授法逐漸展開,利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學習經濟學的積極性。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經濟學教學中重要而有效的教學手段,這也是抽象經濟經濟學理論教學能夠以生動有趣形式展開的主要原因。案例教學是在教授過程中遇到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在相關內容講授之后為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應用所學內容而采用的教學方法,它是達到教學目的和效果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學不僅需要教師課前精心策劃案例,教學中還要及時將平時儲備的案例適時地用于問題的佐證,對教師教學要求也很高。

案例教學的案例來源是多樣化的,一方面,案例不只是實時經濟熱點問題,也可以是其他熱問題背后所反映的經濟學理論的運用;另一方面,由于高職院校的地方性特點明顯,教師要注重分析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案例,將案例教學生活化,讓經濟學真正成為生活中經濟問題的理論概括;再者,很多經濟學的案例完全可以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比如寢室生活、食堂就餐等,這些案例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引導學生用經濟學分析一些常見的經濟問題。

3、情境模擬法

情境教學需要教師認真設置真實事件讓學生親身體會解決問題需要的原理、方法,從而更好地理解經濟學的相關知識。情景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有學以致用的體驗,可以增加學生對學習經濟學實用性的體驗。

情境教學要求教師要認真聽取、分析學生的觀點,并且根據學生的觀點逐漸放開問題的前提假設,引導學生進一步向教學目標邁進。在教學中掌握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重在引導,但不是不評論,要給學生一個大的方向,不然學生較多的觀點有可能會使學生們的分析陷入困境。所以,情景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認真聽取學生對問題分析的過程和結論,并及時評價;同時在評價中自然地推進教學,達到情景教學推動教學目標的效果。

4、課堂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或者學生與教師就某問題展開的分析過程,按照討論問題提出的不同分為兩種,即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是教材或者生活中遇到的經濟問題。這類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與關注,教師在討論中應重點與學生討論分析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用適當的方法去進一步探索,在分析陷入困境時給予及時的引導。教師提出的問題多是教師已經準備好的,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和引導展開討論,學生的發(fā)言只要能夠言之成理,表達清楚就值得肯定,同時教師在討論陷入困境的時候及時發(fā)言,以便學生能夠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討論結束時教師要及時總結,簡要陳述并且肯定討論的觀點;對存在較大分歧的觀點在總結中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且把分歧的根本問題講解清楚,引導感興趣的同學深入探索。

5、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在高職高專工學結合大的教學理念下,結合經濟學教學本身特點新近采用的教學方法。對于理論性強、操作性弱的經濟學而言,任務驅動是比較難以開展的。經濟學費解的理論和干癟的數理分析是十分難以理解的,特別是大多數高職學生數學功底本來就相對薄弱,純理論和數理分析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多數學生對經濟學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還要結合項目驅動法,豐富教學形式,提升教學效果。任務驅動對教師要求較高,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任務,在任務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相關內容任務化,并且根據內容提出具體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理論與實踐活動。教師要用心設置一些與教學內容匹配的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自主發(fā)現(xiàn)理論與現(xiàn)實結合點的美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后發(fā)掘理論運用的前提假設以及如何去運用,進而提高其分析經濟現(xiàn)象的能力。

例如,多數老師在講到一級價格歧視的時候會自然的先介紹一級價格歧視的定義,并介紹假設條件:假定壟斷者知道每一個消費者對既定的產品或服務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并索要該價格,該價格正好等于這種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價格,因此獲得了每個消費者的全部消費者剩余。然后告訴同學們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現(xiàn)實中很少發(fā)生,至此,基本可以結束一級價格歧視的教學內容。其實在一級價格歧視中,還可以引入任務,比如,該任務就是要求學生去尋找一級價格存在的現(xiàn)實條件。生活中一級價格歧視的情景還是比較常見的,學生對電視、電影中有關半仙的場景一般是不陌生的,高明的半仙算卦一般不會主動說明卦錢,往往是等待對方主動給卦錢,這個價格往往是半仙看透了對方的心思,覺得對方愿意給出的最高價格。所以,只要學生帶著這個任務就能比較好地理解一級價格歧視的理解與應用,拓展經濟學分析能力。

6、自主學習法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只是,學生學習,學生是主體,最終學習的任務還是由學生來完成。因此,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要遠遠比教會學生學習的具體內容更為重要。學生在漫長的人生中遇到的問題不可能在學校學習中都能找到答案,因此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利用圖書館、教學網站等主動學習經濟學知識,為學生延伸學習方法和技術能力拓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圖書館和教學網站是大學重要的學習設施,其本身所具有的教學資料、學習環(huán)境已及便捷的學習條件基本可以滿足學生的理論學習與能力拓展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形式是高職學生對圖書館和教學網站的利用率較低,主要是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因此要在學生入學以后就進行教育,不斷強調圖書館和學習網站的重要性,同時也引導高年級學生帶動學習風氣,創(chuàng)建濃厚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為將來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方法基礎。

三、經濟學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中還有游戲法、調查訪問法、演講與辯論法等方法也有很多教師采用,不論采取什么形式的教學方法,只要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乃至人文素養(yǎng),經濟學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得到了體現(xiàn)。作為一門無法用實驗室控制嚴格條件驗證的學科,我們不得已嘗試、選擇眾多的方法去彌補實驗欠缺的空白,希望多元的教學方法能夠以次優(yōu)的方式帶來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郭立偉:高職《實用經濟學》課程教改實施的調查研究[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9(10).

[2] 陳建衡: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西方經濟學》中的運用[J].科技縱橫,2009(12).

[3] 吳施楠:情境教學法在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商業(yè)文化,2011(11).

篇(7)

關鍵詞:行為金融;行為模式

一、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研究的內容

就現(xiàn)代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內容而言,現(xiàn)代金融學研究的是如何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下通過資本市場對資源進行跨時期的最優(yōu)配置,在這一點上,兩者是統(tǒng)一的,這意味著它們的研究必然是以實現(xiàn)市場均衡和獲得合理的金融產品價格體系為其理論目標和主要內容,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資產定價。其次,現(xiàn)代金融學研究提供了自身的“參照系”或“基準點”――有效市場理論和基于理性人假定的預期效用理論。這個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xiàn)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xiàn)實的標尺。再次,現(xiàn)代金融學提供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各種圖形模型和數學模型。這種工具的出現(xiàn)用較為簡明的圖像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xiàn)象。

二、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研究的范式

在研究視角和參照系的變化上,現(xiàn)代金融理論是建立在傳統(tǒng)主流經濟學基礎上的,這些經典理論與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與技術是一脈相承的,其模型與范式是以“理性”作為最基本的分析框架的,以理性的“經濟人”作為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行為金融學以源于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行為理論為基本分析工具,視野更加開闊,對金融行為理性與否的定性既涉及偏好的形成過程,也涉及決策和判斷形成過程。首先,它對偏好的典型特征進行了更接近實際的描述。其次,在決策和判斷過程中,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依據經驗規(guī)則所作的直觀推斷雖然能簡化復雜的決策過程,但其行為模式會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偏差,并且這種心理因素又會隨著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尤其是金融市場面對著更多的不確定性的時候。所以“經濟心理學”的一般模型很好地解釋了行為金融學與現(xiàn)代金融學在研究范式上的差異。顯然,‘人’在此間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正是基于以人為中心的生命范式,行為金融學探究了決策過程中個體的實際行為和心理依據,并基于此對經濟現(xiàn)象加予解釋。

三、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體系框架

現(xiàn)代金融學研究的體系框架是建立在有效市場假設的基礎上,以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和現(xiàn)代資產組合理論為基石,著重研究理性假設條件下的價格發(fā)生機制和金融市場效率問題。首先,現(xiàn)代金融學研究從理性人假設的視角出發(fā),認為人是完全理性的,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過程中被假定是風險厭惡、追求效用最大化、對信息的獲取是無成本的、理解是同質的,在此基礎上根據貝葉斯法則在信息的變化中不斷進行修正;同時,個體的決策與選擇偏好遵從預期效用理論,最終通過個體間的隨機行為作用于市場。其次,現(xiàn)代金融學的研究以有效市場為參照系,有效市場與理性經濟人假設之間緊密的邏輯聯(lián)系刻畫了整個市場的作用機制。由于投資者具有“完美的”理性意愿和投資分析能力,在與非理性投資者博弈的過程中,前者將逐步主導市場,使得證 券市場最終至少能達到“弱式有效”的層次。在這一過程中,“市場選擇”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理性投資者主導市場正是通過市場選擇來實現(xiàn)的。市場選擇機制使得非理性投資者被淘汰出市場并逐漸消失,直到套利機會也隨之消失,通過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試錯”,市場將逐漸接近“無套利均衡狀態(tài)”,在這一過程中價格逐步接近基本價值。

四、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相互融合的趨勢化探討

現(xiàn)代金融理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至今它所以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以最少的工具建立了一個解決金融問題的完整理論體系,并能夠對大量的金融現(xiàn)象做出合乎邏輯的解釋。但是大量的異?,F(xiàn)象的產生和一些心理學實證研究均表明現(xiàn)代金融學存在著根本的缺陷。行為金融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迄今為止,雖然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tǒng)、完整的理論,但是它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xiàn)代金融理論在個體行為分析上的不足和缺陷。 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融合是具備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就可能性而言,二者之間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契合點:首先,行為金融學和現(xiàn)代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相同的。現(xiàn)代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都是以研究投資者行為為切入點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的研究是相通的。盡管現(xiàn)代金融學以規(guī)范研究的方法將投資者作了理性的假設,而行為金融學則以實證研究的思路將投資者置入正常的模型中。其次,行為金融學和現(xiàn)代金融學的基本分歧是可以調和的。所以,從時間延續(xù)、場景重復、信息逐漸完備的意義上看,行為主體是趨于理性的。再次,行為金融學和現(xiàn)代金融學的一些基本模型和結論是一脈相承的。

金融行為的復雜性正在于其過程與結果中理性成分與非理性成分是混雜交織的。大量的行為金融學文獻成果給我們展示的似乎都是關于有限理性或非理性的論據與結論,但深入細致的分析與思考卻可以使我們從眾多所謂的非理中,依據現(xiàn)代金融學的“理性”定義找出理性成分。而這種復雜性也決定了以此為研究對象的金融學需要將行為金融學與現(xiàn)代金融學的研究結合起來,互相借鑒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李心丹.行為金融學-理論與中國的證據[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